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61篇
  免费   3115篇
  国内免费   2364篇
测绘学   216篇
大气科学   292篇
地球物理   4669篇
地质学   8624篇
海洋学   1062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921篇
自然地理   103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306篇
  2021年   440篇
  2020年   399篇
  2019年   521篇
  2018年   463篇
  2017年   486篇
  2016年   551篇
  2015年   535篇
  2014年   669篇
  2013年   714篇
  2012年   676篇
  2011年   670篇
  2010年   610篇
  2009年   780篇
  2008年   803篇
  2007年   780篇
  2006年   770篇
  2005年   655篇
  2004年   700篇
  2003年   579篇
  2002年   542篇
  2001年   485篇
  2000年   490篇
  1999年   387篇
  1998年   386篇
  1997年   334篇
  1996年   327篇
  1995年   328篇
  1994年   290篇
  1993年   246篇
  1992年   193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111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育大量走滑断裂带,并对油气的运聚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以顺北西部地区地震资料为基础,对顺北11号走滑断裂带的几何变形特征、活动性、活动期次及其形成机制等进行了分析。顺北11号走滑断裂带整体呈NNW走向延伸,具有垂向分层性和平面分段性。断裂带北段主体为压扭和张扭交互段,中段为两条次级断层控制的拉分地堑,南段由数条分支断层构成马尾状构造。顺北11号断裂带整体活动性由北向南减弱,运动学标志显示是一条右旋走滑断层。顺北11号断裂带主要经历了晚奥陶世和晚志留世-中泥盆世两期活动,部分地区的活动持续到石炭纪。顺北11号走滑断裂带的活动性和运动学特征与塔北地区NNW走向的走滑断裂体系比较相似,而不同于塔中地区的NE向左行走滑断裂体系。顺北11号走滑断裂带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天山洋多期俯冲挤压而产生的自北向南的挤压应力,断裂自北向南扩展延伸,类似于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的北段。  相似文献   
82.
崔敏  徐建永  郭刚  谢晓军  祁鹏  肖曦  王欣 《现代地质》2021,35(4):1106-1113
杭州斜坡是西湖凹陷油气勘探的新区,构造特征的研究是开展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杭州斜坡的结构、主控断裂的演化及其对油气运移控制作用的分析,探讨了斜坡结构差异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斜坡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部分,中段断层走向为北北东向,单个断层的延伸长度小但数量多,存在倾向东和倾向西的顺向断层和反向断层。迎翠轩主断裂在平湖组沉积时期持续活动,杭州斜坡中段在平湖组中段下部沉积时期断层活动最强,最大落差达800 m。迎翠轩主断层走向变化、断层两侧砂岩含量和岩性反演结果表明,杭州斜坡中段断层上升盘的砂体发育程度较北段差,封堵性优于北段。关键成藏期(23 Ma和12 Ma)杭州斜坡中段处在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之上,迎翠轩主断裂中段在15 Ma后基本不活动,有利于下降盘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83.
李盛  倪金龙  张尚坤  申颖 《现代地质》2021,35(3):776-786
沂沭断裂带内部的岩浆侵入与断裂活动关系密切,开展沂沭断裂带内部岩浆年代学研究,对于沂沭断裂带构造背景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选取沂沭断裂带内部的莒县浮来山正长岩体、边部的莒南官坊石英正长岩体及侵入该岩体的闪长玢岩脉,开展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首次发现晚中生代沂沭断裂带左旋韧性剪切,获得浮来山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5.1±1.7) Ma,官坊岩体年龄为(125.6±2.0) Ma, 发生韧性变形的闪长玢岩脉年龄为(122.8±2.1) Ma。获得的125 Ma岩浆活动年龄与沂沭断裂带东侧的五莲变质核杂岩快速剥露(122~128 Ma)、诸城断陷盆地快速沉降的时间相吻合,该时期沂沭断裂带处于岩石圈减薄与破坏强烈的时期;闪长玢岩脉的122.8 Ma结晶年龄,与五莲变质核杂岩后构造岩体(石场、坊子岩体等)结晶年龄一致,该时期沂沭断裂带处于弱伸展状态,同时也说明胶东半岛岩石圈减薄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晚中生代时期,沂沭断裂带两侧岩浆活动具有逆时针迁移的规律,这一规律可能与伊佐奈岐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角度、速度的变换有关。  相似文献   
84.
为查明甘肃北山前红泉一带地层、岩浆岩、构造等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矿规律,进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和成矿预测,开展了1∶5万前红泉等三幅矿产远景调查工作。通过4个年度工作,重新厘定了工作区地层系统,建立了区内岩浆岩演化序列,在构造解析的基础上探讨区域构造演化史。将"O-S"地层(敦煌岩群)解体为4个填图单元,首次发现了黑山头埃达克岩,新发现各类矿产地、矿(化)点17处。通过综合研究,圈定6处找矿远景区和10处找矿靶区;对北山地区"O-S"地层(敦煌岩群)进行了重新认识,对北山韧性剪切带金矿找矿前景及钴矿找矿方向等提出了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85.
The carbonate-rich magmatic rocks of West Junggar are distributed in the Baijiantan and Darbut ophiolitic mélanges in the forms of extrusive rocks overlying the mélanges and dykes, either along the margins of the mélange or cross-cutting components of mélanges. Chilled margin and flow structures are present. A SHRIMP zircon U-Pb age of 39.7 ± 1.3 Ma indicates that these carbonate-rich rocks in West Junggar were formed during the Eocene. They have low concentrations in REEs, Th, U, Nb, Ta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ly low εN d(t), high(87 Sr/86 Sr)i ratios, relatively high δ18 OV-SMOW values and high δ13 CV-PDB values, which is similar with most sedimentary carbonates. Furthermore, no contemporaneous mantle-derived silicate rocks have yet been found in West Junggar. The carbonate-rich rocks in West Junggar are thus distinct from mantle-derived carbonatites and are interpreted to result from melting of the Carboniferous sedimentary carbonates at crustal levels, these rocks therefore being referred to as 'crustal carbonatites'. The Eocene crustal carbonatites in West Junggar and other Cenozoic magmatic rocks in North Xinjiang are generally situated along regional strike-slip faults or fault intersections. Therefore, we propose that the reactivation of the Darbut and Baijiantan crustal-scale strike-slip fault zones(ophiolitic mélanges), due to the far-field effects of the Indian-Eurasian collision, enables decompression melting of the underlying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These resulting melts ascended to the lower crust through the strike-slip faults, causing partial melting of the Carboniferous carbonaceous sediments. The crustal carbonatites in West Junggar provide a new piece of evidence for Cenozoic magmatism in North Xinjiang and are also significant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ectono-magmatic relations in North Xinjiang and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相似文献   
86.
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首次在红河断裂带内的花岗糜棱岩中发现类微生物状纳米颗粒。高分辨率平插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该类微生物状纳米颗粒成分中的C元素平均含量约为10%,指示无机成因,并非某些菌类微生物,结合XRD分析结果表明该类纳米颗粒成分来自花岗糜棱岩的造岩矿物。通过对各种形貌特征的纳米颗粒观察、筛查和规律分析,探讨了类微生物状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及构造意义,认为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岩石破裂形成球粒状纳米颗粒、球粒状纳米颗粒粘聚形成片状、片状纳米颗粒卷曲成管状以及管状纳米颗粒脱落聚集四个阶段,其中后三个阶段为纳米颗粒的后生构造变形阶段,指示红河断裂带构造环境的多期次变化。断裂带内球粒状纳米颗粒可能是在宏观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最小变形产物,其结构或变形特征蕴含丰富的宏观构造活动信息,是传统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之外的新思路和新手段。  相似文献   
87.
商丹断裂带是一条多期次活动的大型断裂带,区域上也是大型金属矿的赋存带,对金属矿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文章以商丹断裂带(河南段)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孔沟至寨根一带构造剖面的宏观特征和显微构造特征解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控矿构造和机理提出了新的认识。综合研究表明,商丹断裂带(河南段)具多期活动特征,整体呈现"正花状构造"样式。分析方解石机械双晶、矿物动态重结晶及变质矿物组合等显微构造显示,断裂带以韧性变形为主,两侧地层以韧性和脆性变形叠加为特征。区内变质变形温度以绿片岩相、中低温为主,局部可达角闪岩相。早期的韧性剪切活动控制本区金矿的总体控矿界面,晚期的构造活动形成的韧-脆性破碎带对先期形成的矿床进行改造、富集、最终定位,主断裂两侧的次级韧-脆性构造带是未来寻找金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88.
以地域分异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典型生态问题为基础依据,探讨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为江西省编制和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实现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技支撑。在研究方法上,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三生协调理论”“适宜性管理”等理论为指导,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综合“三生”空间实际生态问题及综合整治需求,采用多因素综合空间分析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为赣北平原湖泊生态修复区、赣中丘陵盆地生态修复区、赣西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南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东丘陵山地生态修复区5个大区及24个亚区和42个修复小区。通过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摸清国土空间地域特征,明确生态主导功能,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承上启下,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国土空间管治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科技途径。  相似文献   
89.
古风力是一项重要的古气候指标,其定量恢复是一个难题。风作用于水体产生的波浪大小间接地反映了风力,能够为古风力的恢复提供思路。发育于破浪带和冲浪回流带的破浪沙坝、沿岸沙坝分别记录了破浪和冲浪过程,作者分别介绍利用古湖泊中发育的破浪沙坝和沿岸沙坝进行古波况和古风力恢复的原理和操作流程。(1)根据破浪沙坝的几何形态,可以将其厚度与破浪水深建立函数关系,而破浪水深又由破浪波高决定,因此破浪沙坝厚度可以恢复破浪波高,据此可以进一步根据波浪统计关系恢复有效波高、根据风浪关系恢复风力。此方法依托以下3个参数: 单期次的破浪沙坝厚度、破浪沙坝的基座坡角、古风程。(2)沿岸沙坝厚度近似记录了冲浪的极限高度,后者受控于有效波高,据此也可以恢复有效波高和风力。此方法依托以下5个参数: 单期次的沿岸沙坝厚度、古(平均)水深、古风程、古风向相对于岸线的入射角、组成沿岸沙坝的沉积物粒度。上述2种方法综合性较强,涉及古风向、古地形坡度、风程或盆地直径、古水深等参数的恢复,需要综合运用古地貌恢复、去压实校正、古岸线识别、古水深恢复等技术,并需要结合波浪理论。古湖泊滨岸带地层中保存有大量的滩坝沉积,利用其恢复古波况和古风况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能够有助于更详细地重建沉积盆地的古地理背景。  相似文献   
90.
新疆若羌县红柳沟Ⅰ号剖面出露厚约300 m的新元古界成冰系冰沟南组的细粒沉积物和碳酸盐岩等,并发现有沥青油气显示。通过厚160 m左右硅质岩剖面实测以及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 红柳沟Ⅰ号剖面中的硅质岩主要由石英、黏土构成,有微量的含铁、锰、磷的独立矿物;具有隐晶质、微晶石英和粗-巨晶石英“镶嵌结构”3种结构类型;硅质岩中SiO2、Fe2O3、Ba和δEun值相对较高,Al2O3、MnO、MnO/TiO2、U/Th和Sr/Ba值较低,∑REE、Sr/Ba、MnO2/TiO2和δCen值等呈现有规律的变化;δ30Si值平均为-0.43‰(-0.8‰~0.3‰),$\delta^{18}O_{Snow}$值平均为20.42‰(16.0‰~26.0‰),估算的平均温度为90 ℃(52~127 ℃),指示了硅质岩具有多个沉积旋回,在海水与热水参与的大陆边缘盆地中沉积,并经历了早成岩期、浅埋藏期以及与多期走滑断裂活动有关的热流体与大气淡水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